学习二十大 书写新篇章|重庆教育、科技 、文旅,成绩振奋,接续奋斗!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报告中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今(18)日,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举行“学习二十大 书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立足“长嘉汇”“三峡魂”“武陵风”独特禀赋,着力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市教委、市科技局、市文化旅游委主要负责人通报介绍了相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 邹乐 摄
发布人:
黄 政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
明 炬 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
刘 旗 市文化旅游委党委书记、主任
主持人:
马然希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如何推动重庆教育持续发展?
重庆要做这些事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黄政介绍,回首砥砺奋进的十年,重庆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开启了扎根巴渝大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历史新征程,教育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整改工作平稳落地,普通高中“择校费”全面停收,“双减”治理成效凸显,各类群体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高质量完成教育脱贫攻坚战,全面彰显教育公平惠民成效。
黄政介绍有关情况 邹乐 摄
职业教育方面,近年来,市教委坚持把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重点,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基本形成了普职协调发展、中高职有机衔接、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需求链对接的职教发展格局。
目前,全市职业院校总数达到了214所,在校生规模达到98.1万人、比2017年增长近30万人。建成国家示范中职学校30所,国家优质、骨干、示范高职院校11所,10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数量居全国第6位、西部第1位。遴选28所高职院校、50所中职学校实施“双高”“双优”领航计划和职业教育本科促进计划,不断增强办学能力。
高等教育方面,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高等教育,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重庆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提升,高校综合实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目前,重庆高等教育学校75所,在校(学)生130.91万人,十年增加了45.91万人;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年翻了一倍多。全市普通高等学校70所,十年增加了11所;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100.27万人,十年增加了43.5万人,增幅达到76.6%。
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5个学科进入新一轮的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大力实施本科“双万计划”,入选国家级本科一流专业建设点302个,国家级本科一流课程85门;深入实施“双高计划”,10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
同时,近三年,围绕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急需人才,相关高校增设了116个本科专业,撤销25个本科专业。投入4300万元立项建设43个大数据智能化有关的专业。
助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市高校建成产学研合作机构和联盟261个,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3个;27个项目进入科技创新中心和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项目库。重庆大学超瞬态实验装置开工建设,西南大学蚕桑生物科技研究走在世界前列,重庆医科大学“海扶刀”设备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重庆理工大学纳米时栅亮相国家“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
基础教育方面,目前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1.01%、普惠率93.15%、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54.45%。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67%,整体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61%,提前实现“普及”目标。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提升至97.5%。
基础教育财政保障力度也空前加大,2021年增加至863.4亿元,较五年前增长44.36%。累计投入100亿元,助力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和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超大班额全面消除。中小学学区化管理、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80%以上。
全市“宽带网络校校通”开通率达100%,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数名列全国前列,学校成为城乡最好的建筑、最美的风景。
超600亿元!超20万人!
奋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在聚焦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过程中,如何体现重庆担当、展现重庆作为?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重庆又交出怎样的答卷?
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明炬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重庆科技创新取得积极进展。特别是近五年来,重庆深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交出了一份相对满意的答卷。
2021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超过了600亿元、比2017年增长65.6%。研发投入强度达到了2.16%、增加0.34个百分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了13.21件、比2017年增加5.96件,R&D人员总量超过20万人、比2017年翻了一倍,综合科技创新指数位居全国第7位。
明炬介绍有关情况 邹乐 摄
① 科技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59.5%、提高6.6个百分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近15%。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突破4万家、5000家,全市16个高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总值达到40%以上。为近万家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284亿元,科创基金投资项目累计1526个次、金额192.4亿元。
② 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迈出新步伐。高标准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引进建设中科院重庆汽车软件创新平台、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65家,以金凤实验室为代表的“重庆实验室”加快建设。同时,相关部门也启动建设超瞬态实验装置、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分布式雷达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③ 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实现新提升。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新增布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8个,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科技创新基地32个。承担国家科技任务3791项,实际到账科研经费超过了44.4亿元,年均增长超过了20%。
④ 科技体制改革激发新活力。这些年,相继修订实施了《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地方法规,出台了“财政金融政策30条”“成果转化24条”等系列改革措施和政策文件,增强了科技人员的获得感。
⑤ 川渝协同创新展现新作为。这些年,联合四川制定成渝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实施方案,两地共建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9个,联合实施科研项目达到45个,两地共享科研仪器设备已经将近万台(套),同时泸州、遂宁、永川、潼南等20多个川渝毗邻地区开展科技合作。
下一步将如何继续推动西部(重庆)科学城的高质量建设和发展?
西部(重庆)科学城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载体。这些年,相关部门先后启动了全市首个大科学装置建设,引进建设了华大时空组学中心、渝粤病理科学研究中心、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等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高端研发平台312个,汇聚了“两院”院士30多名和高水平人才1500余名,引育科技型企业近1400家,凸显了全市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
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建设日异月新,正在从夯基累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阶段。下一步,将以深化推进科学城和大学城融合发展为重点,坚持共建、互促、双赢,让科学城和大学城相互赋能、一起精彩,打造“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重点将围绕“筑魂、夯基、累势”三个方面进一步推动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
立足“长嘉汇”“三峡魂”“武陵风”
着力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重庆市在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上有哪些举措成效,下一步在推动全市旅游业提质增效,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方面,有哪些新的举措和打算?
市文化旅游委党委书记、主任刘旗介绍,重庆市文化建设将按照市第六次党代会的部署安排,紧扣“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目标定位、“行千里·致广大”人文精神,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推动文化旅游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
刘旗介绍有关情况 邹乐 摄
① 推动文化旅游发展构建新格局。全面落实“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立足重庆“长嘉汇”“三峡魂”“武陵风”独特禀赋,一体联动、重点突破,推动“一区两群”文化和旅游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着力打造“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按照“双核”驱动、一盘棋推进,与四川共同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
② 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实现新进步。立足用好用活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和移民文化,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推出更多体现时代特征、中国气派、重庆韵味的精品力作;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加快市级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一批体现国际化、现代化的城市人文地标;巩固壮大主流媒体阵地,持续推动精品建设和品牌建设,构建“智慧广电”新格局;围绕革命文物保护与传承、考古发掘与研究、博物馆体系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方面,进一步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加快建设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提质升级一批历史文化街区、红色文化公园、名镇名村和人文景观。
③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聚焦质量与效益提升,培育壮大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加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规划打造一批文化产业集聚区和文创主体功能区,持续增强全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
④ 推动旅游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根据旅游资源禀赋特质和区位条件,按照融合化、全景化、差异化的要求,着力打造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旅游目的地。按照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要求,大力实施旅游精品工程,着力推动都市旅游、长江三峡旅游、民俗生态旅游、温泉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康养及休闲度假旅游等提档升级、做优做强。
⑤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进入新境界。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建立和完善文旅融合发展机制,加快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振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培育壮大文旅市场主体,提升文旅融合发展质量效益。
⑥ 推动文旅对外交流展现新风貌。紧扣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深化“一带一路”等区域文旅交流合作,加强文旅品牌营销与城市形象推广,打造国际性文旅节会品牌,不断提升重庆文旅知名度、美誉度和国际影响力。
2017年至2021年,全市旅游产业增加值从726.21亿元增长到1076.09亿元。根据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重庆游客量,按照城市排位,重庆排在全国第二位,仅次于北京,按省份排位重庆排在全国第五位。
重庆被国际权威旅行杂志评为“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全球十大最具发展潜力的旅行地”,荣获2019亚洲旅游“红珊瑚”奖—十大最受欢迎文旅目的地,就在刚刚8月份,“抖音美好城市”榜单发布,重庆继续以压倒性的高分占据榜首。2019年,央视新闻报道重庆是“最宠游客的城市”。
下一步,全市旅游业发展要继续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安排,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市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自信自强、踔厉奋发,进一步促进全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查看直播实录全文
大家都在看
快来打卡!二十大报告中的新表述新概括新论断
二十大新闻中心19日将举办一场记者招待会和两场集体采访
来源:重庆发布
文字:姚於
编辑:杨帆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平台支持:人民网